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揭秘不同历史时期的扬州演变史,看完让你如 [复制链接]

1#
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大家一提到扬州,想必第一时间就会联想起李白的千古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肯定的是唐诗中的扬州就是今扬州。也有人拿张早期的大范围地理九州图来否定唐朝的扬州不是今扬州,为什么会造成这个低级错误呢?其实本没有分歧,因为太多人对于不同朝代扬州的单位性质和所指大致范围混淆不清,造成了穿越时空、脱离历史背景谈历史。首先从单位性质上来说扬州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大范围地理概念,类似于今华东,华北。第二种就是城市单位性质等于今地级市,有府城和府域组成。

先秦

从古到今中国有句老话,叫“得九州者得天下”,“九州大地”被引申为全国的代称。虽然九州从古流传至今,可是九州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并不统一,现在学术界也没有得出绝对准确的结论。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尚书》、《周礼》、《尔雅》就有不同的说法。《尔雅》中的九州是“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和营州”,而《尚书》中的幽州和营州改为了梁州和雍州,《周礼》中又成了幽州和并州,夏商周这三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对于这九州的说法并不统一。

另外《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其“九州”的划分方式也成为多种“九州”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唐朝杜佑《通典》记载:“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宋代《文献通考》有更加详细的描述:“扬州。北自淮之南,东南拒於海,闽中以北地……并是《禹贡》扬州之地。”即大约为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广东的一部分。(注意先秦时期今扬州也在九州中扬州的范围之内)

西汉

西汉元封五年(前年)汉武帝设立州刺史部,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作为监察地方的机构。其中扬州刺史部,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领六郡,即庐江郡、九江郡、临淮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注意今扬州当时叫广陵已经是诸侯国国都了,不在扬州刺史部范围内,而属于徐州刺史部。)

东汉

东汉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扬州统领六郡,即会稽郡、丹杨郡、吴郡、豫章郡、九江郡、庐江郡。末年兴平元年(年),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但当时政局混乱,袁术已控制淮南一代并且自命扬州刺史,刘繇被袁术逼迫后,短暂移治曲阿(今江苏丹阳)。建安元年(年)刘繇对抗孙策被打败,次年刘繇因病去世。孙策初期在袁术帐下效力,后袁术数次失信于孙策,故孙策借机收拢江淮人士东渡,数年间扬州江东诸君均为孙策所有。建安四年(年)袁术死后江淮空虚,孙策攻占庐江皖城(今安徽安庆潜山),至此合肥以南的庐江郡被孙策占领。此刻扬州所领六郡,只有合肥以北至寿春之地被曹操占领,曹操为有效地控制江淮一代,于建安五年(年)委任刘馥为扬州刺史,并将扬州治所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合肥。

三国

曹魏和东吴同时各设置扬州,曹魏建国后将之前在合肥的扬州治所再度移至寿春。而东吴则将扬州治所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

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设在建业,后改名建邺、建康(今江苏南京)。

东晋

东晋的扬州治所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又各置扬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扬州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南朝的宋、齐、梁、陈的扬州治所有些特殊,之前治所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朝宋孝建元年(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以会稽太守为东扬州刺史,治所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大明三年(年),孝武帝把之前治所在建康的原扬州周围地区设为京畿之地,把已拆出来的东扬州改为扬州,并兼有原扬州的一些郡县。大明八年(年),又重新恢复扬州和东扬州。到之后齐、梁、陈时期东扬州飘忽不定,不断调整东扬州的范围。

隋朝

隋朝开皇九年(年),迎来“扬州”历史转变的重大分界线。隋朝平定南陈统一全国,隋文帝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推行至全国,改吴州(北周今扬州旧称)为扬州,设扬州总管府,先以秦王杨俊为扬州总管,后因地势重要,遂调晋王杨广(隋炀帝)为扬州总管。到这里扬州由之前大地理概念第一次转变成今扬州城。隋炀帝登基后改今扬州为江都(今扬州),并提升为陪都,调整了江都的行政范围,调整后的江都郡跨江而治,管辖16县,江北13县,即江都、江阳(广陵县改)、海陵、宁海(泰兴和如皋)、高邮、安宜(宝应)、六合、全椒、清流(滁州)、永福(天长)、山阳(今淮安区)、盱眙、盐城;江南3县,即延陵、曲阿、句容。大致范围包括今江苏江淮大部分地区和苏南的镇江、南京、常州武进局部地区。

但在隋炀帝的诗中仍称这里为扬州,比如《乐府泛龙舟》:“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入,淮南江北海西头。”。地理方位指: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重点理解),东海以西,所指今扬州十分明确,与隋朝之前的大地理扬州区别开来。同时他也设置了九州大监察区,隋朝扬州监察区的治所就设在改名后的江都。

唐朝至今

隋大业十四年(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改元武德。唐初沿用前隋政制,去郡为州,授陈棱为扬州总管,江都复称扬州。《资治通鉴》记载:“隋禦(御)卫将军陈棱以江都来降,以棱为扬州总管”。武德二年(年),楚王李子通打跑陈棱占据扬州立国称帝于两年后被杜伏威击败。武德三年(年),改扬州改为兖州。之前由于扬州地区被割据势力几易其手,同年唐朝把扬州治所迁往前下辖润州江宁县(当时南京作为镇江下辖县)。武德七年(年),唐军扫除了反唐叛军,完全控制江淮、江南地区。将兖州改为邗州。武德八年(年),将邗州又改回扬州,领七县,即江都、江阳、海陵(今泰州和南通)、高邮、六合、扬子(今仪征)、天长,并将扬州大都督重新迁回扬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年),一度又改扬州为广陵郡,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回扬州,在(年~年)这16年中虽说扬州短暂改为广陵郡,但是在这期间全国也没有其他地方被命名为扬州,所以唐人把广陵郡仍然习惯性称扬州。从那时起到今天,今扬州专享扬州之名,尽管后来地名有过一些临时短暂变动,但扬州作为这里的通称,没有改变过,全国再没有其他地方被命名为扬州。

历经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今扬州叫扬州时间跨度长达多年历史。尽管不同朝代扬州城下辖地区有所变动,综合1~2千年来说,扬州府传统辖境包括今日扬州,泰州,南通全境,外加六合、天长、东台、大丰四县。另外盐城地区等等有一段时间属于扬州的例子就不详细罗列了。

结语:从先秦到封建南北朝时期,这期间的“扬州”等于大范围地理概念,或扬州刺史、扬州总管监察的范围(注意不是今行政省性质),尽管治所搬来搬去,但不具体指任何一座城市。另外不是说当时治所设在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叫扬州。区分扬州的分界线在于隋朝开皇九年(年),之后的扬州是作为州府城市专指今扬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