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宝应桥的变迁范敬贵魅力宝应 [复制链接]

1#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60.html

宝应桥的变迁

文/范敬贵

我见过那巍巍的穿山越岭的铁路桥,也见过那雄壮的索桥,但宝应的桥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是那样亲切,还时时走进我的梦乡。#宝应#

京杭大运河贯穿宝应南北,大运河宝应段,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闸,北至大兴洞,全长5.58公里,此河段原系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的邗沟西道。隋大业年间,拓浚邗沟,基本形成今运河走向。明洪武二十八年(年),邑人柏从桂倡筑西河堤。

成化十四年(),始建东河堤。建国后,运河几经整修。年建成宝应船闸,年建成宝应运河大桥。宝应运河大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宝应县城区与运西的重要通道,该桥原先坐落于扬州,全长约米,桥面宽10米,行车道宽7米。年,当时的江苏省交通部门决定,将重达吨的此桥,从扬州整体走水路浮运到公里外的宝应安装使用。公里长、湾多水急的运河水道,在6天时间内,将水位误差始终控制在±0.2米范围内。这成为我国桥梁史上的创举。

年宝应建成运河二桥,运河临城段设置人渡3处,汽渡1处,沿线装卸码头、仓库、货栈林立,昔日长期为患的运河如今成为具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综合功能的黄金水道。宝应临城段运河,呈曲线之势,富有韵律,堤岸树木密布,浓郁苍翠,

年宝应建成运河三桥,全长米,宽多米,气势雄浑,非常壮观。整个桥面呈拱形,上方竖琴般的支架,新颖别致,高耸入云。下面还有八个根圆柱形的桥墩。

京杭运河氾水大桥,是宝应县横跨京杭运河的第四座大桥,东接S省道(淮江公路),西连X县道(南山线)。大桥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设计时速为40km/h,全长米,桥宽15米,主桥采用挂篮悬浇施工。该桥建成后,不仅能解决长期以来宝应氾水镇运河西部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消除摆渡过运河的安全隐患,对促进宝应县运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除了跨运河大桥外,在宝应境内还有跨宝射河大桥、蔷薇河两座大桥,均位于我县射阳湖境内。

宝应特大桥为连淮扬镇铁路重要的控制性工程,长24.公里,桥梁跨越规划省道、岔西河、白马湖下游引河、泾安干渠县道、大溪河、南泄水河、八浅大沟县道、保曹河县道东阳路、京沪高速公路宝应收费站匝道、望直港路(省道)、宝射河等,宝应特大桥包括钻孔桩根、承台个、墩台个、制梁及架梁孔、连续梁共11联。

宝应打造的运河风光带水绿风光优美。宝应大运河风光带和文化广场,构成“一带:(宝应京杭大运河生态带);二水:(南水北调、西水东输);三廊:(清水走廊、安全走廊、绿色走廊);四桥:(宝应大桥、宝应二桥、京杭宝应氾水大桥、京杭运河特大桥);五段:(运河城区风光带段、运河集镇风貌段、运河郊野公园段、运河生态修复段、运河生态保护段);六亭:(泾河至氾水设六个凉亭);七点:(泾河晚渡、运河渔舟、运河天地、东岸漫廊、运河流芳、运河人家、生态后滩)。从氾水北上至泾河,河船相映,水色共融,再现“宝应四十里生态风光”。形成“花在水边放,船在绿中行”的绿化总体格局和自然格调,融合宝应“新、绿、林”的生态绿地系统。水乡风韵,迷人风景,展露独特风姿。

宝应有着多年的历史,宝应镇龙桥,在学宫东,跨学河,朱家巷南,与贾家巷相连。砖拱桥。

嘉定桥,叶挺西路,东西向,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大新桥。唐初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旧名孝仙桥,宋时改名嘉定桥,明崇祯三年被洪水冲毁后重建。桥面原长约20多米,高4米,宽近8米,原为三拱桥,年后改为水泥平板桥。

当年宝应运河上没有桥的年代,宝应城里最大的一座桥就要算是大新桥了。其实最早的时候,这条穿过宝应县城的河就是当年的大运河。大新桥也是最早的运河大桥了。

大新桥有过好几个名字,嘉定桥、孝仙桥,还有“文革”时期的红卫桥。

40多年前,大新桥是宝应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典型的市中心。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大新桥,十字路口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皆是圆弧形的二层小楼,百货公司(西北角)、五金公司、银行(东北角)、副食品商店(西南角)、邮局(东南角),南北为商业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方向有食品公司、鱼市饭店、晨光理发馆等,东西方向为政治文化金融街,西头有宝应浴室、宝应照相馆、县政府,东向街道有银行、新华书店、工人文化宫等,那时大新桥是宝应政治、经济中心,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宝应的东西商业街就是从新西门到宝应中学门口的叶挺路和南北向的中大街和延伸的北大街、南大街,这两条黄金商业街的交汇处就是大新桥。

广惠桥,位于安宜镇南大街西侧,跨市河(宋泾河),又名小新桥,唐代由大将尉迟恭始建,明代重修,为东西向,桥面成弧形,下为砖拱半圆形,净跨4.2米,石栏杆,桥长12米,宽6.65米。文革后在原址修建。

迎秀桥,亦称状元桥、玉带桥。在学宫泮池南,跨玉带河(学河),原砖砌。道光五年,邑人徐攀桂易为石拱桥。“文革中”改为水泥平板桥。

多智桥,曾用名史桥,在县学宫西,俗称为多子桥,原为砖拱。宝应民俗中小孩满月时要“过三桥”之一。

爱莲桥,在学宫西,桥下流水通爱莲池。因爱莲池早已淤塞填平,盖起房屋,今仅存水泥板桥一座,西通爱莲巷,与大运河东堤相接。

小桥,又名通济桥、小桥,旧名赵公桥,始建于宋代宋泾河开凿之时,明郑缲书石碣,今不存。明隆庆二年知县汤一贤重建。桥东面对筑两庵,市河、学河双流汇折其下,往来通衢,不知其为桥也。

忠祐桥,位于安宜镇城隍庙街明嘉靖四年(年)修建,知县闻人诠撰碑记,南北向,砖拱桥,跨城市河,长12米,宽6米,砖拱净跨为4.3米,矢高2米。

张仙庙桥,位于五条街南,跨市河。清建石板桥,南北向,桥长4.5米,宽2.7米,栏杆为石板制作,两头用石柱卯榫而合,栏杆高0.45米,石柱高0.75米,四根石柱内侧阴刻“张仙庙”、“送子桥”、“甲寅壬五月”、“邑人重建”字样,此桥为县城五条街的通衢要道。

瑞芝桥,东门内,跨市河。宋代元丰三年建,产灵芝玉茎,因名。明隆庆三年重修。

笏板桥,迎秀桥南,石板桥,桥板形如笏板,南北跨市河。

李府桥,在李府巷,跨宋泾河,砖拱桥。

仓桥,仓桥与老西门(即利成门)相接,原附近有预备仓一所,故名。清顺治二年建。原为砖拱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玉带桥,在县府西侧的叶挺路上,跨市河。清顺治二年建。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宝应,过桥时将玉带遗落水中,为当方土地爷拾得奉还,赐名玉带桥。

水门桥,又名枕流桥,位于县府东北角,北水关(池闸)注水由东向南折弯处。原为小砖桥,现为水泥平板桥。

铁桥,明代人郑牧,字汝谦,号文章,为人读书探精,作事借矩,

轻财好施。一日过北郊厉坛东,河水漫道,过往极艰。故遂捐二万余金修桥,县令议起夫役,故辞道“不用劳役百姓”,于是出钱募出,桥成,名曰铁桥。

通海桥,旧名遗爱桥,又名广运桥,北门外铁桥西,北门外大街

东。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

宝应水多,桥自然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应乡镇大木桥、小木桥、树棍桥到处可见,独木桥、双木桥、泊水平板桥、打桩高架桥等等,更有那两条河交叉处圩岸上成犄角形奇独的“三步两个桥”。就是这些形态多异、高低成集的桥把岛屿式的、星罗棋布的村村舍舍及广袤的田野连结在一起。

年后,宝应城区有桥梁60多座,其中宝应运河大桥、二桥、三桥、四桥、城郊桥、叶挺桥、泰山桥、宝射河大桥等主要桥梁10几座,其他道路桥梁和人行道桥梁50多座,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对原来的大部分桥梁进行扩建和改造。至年来,城区共有桥梁座,其中主要道路桥梁33座、其他道路桥梁96座。

城郊桥,始建于年,位于安宜东路中沟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年10月,进行拓宽改造,在桥南北两侧新建柘拱式边桥。改建后,桥长36米,宽21米,年4月竣工通车。

南园桥,始建于年,位于南园路贾家沟河上。年,因延伸扩建南园路,将朩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型平桥,桥长50米,宽16米。

泰山桥,始建于年10月,位于泰山路中沟河上。年改造扩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桥长36米,宽21米。

叶挺桥,始建于年10月,位于叶挺东路中沟河上。年9月改造扩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桥长36米,宽21米。

宝胜桥,始建于年10月,位于苏中北路二里排河上。空心板梁,桥长33米,宽21米。

五琼浆大桥,位于苏中南路与工农路交会处南侧,原名二盐河桥,年,随淮江公路临城段改道而建,为钢筋混凝土拱型平桥。年改造后更名为五琼浆大桥。桥长35米,宽40米。

八浅大沟桥,位于八浅大沟中段,年为延伸苏中北路而建,结构为单跨13米桥梁、重力式桥台。桥长13米,宽36米。

宝射河大桥,年底开工,是扬州地区史上跨径最长、宽度最大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全长.28米,主桥总宽52.5米,引桥总宽48米,主跨94.8米,设计速度km/h,荷载标准为公路Ⅰ级,总投资近万元。年8月份全面完成主桥建设任务,现已经全面通行。

年,宝应县新淮江公路宝射河大桥工程项目在扬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年度创建“平安交通示范点”活动中,被命名为“平安工地示范点”。

年—年宝应城区部分新建桥梁:葫芦桥,二里排河,淮江公路,年;齐心桥,齐心河,淮江公路,年;城市河桥,城市河,淮江公路,年,爱民桥,二里排河,安宜北路,年;世纪园桥,二里排河,白田北路,年,白田南路跨城市河桥,城市河,白田南路,年;同松桥,二里排河,安宜北路,年;泰山路跨宝曹河大桥,宝曹河,泰山路,年;南园路跨下河桥,下河,南园路,年;北河路跨中沟河桥,中沟河,北河路,年;大兴桥,大兴干渠,苏中北路,年;宝胜路跨宝曹河大桥,宝曹河,宝胜路,年;八浅大沟桥,八浅大沟,苏中北路,年。年末,全县共有公路桥梁......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水乡富起来了,环境变美了。“要得富,修公路”,“要想汽车通,桥梁先动工”。没路的地方有了路,小路变成大路,泥土路变成砂石路,进而改造成水泥路、沥青路。大木桥、小木桥、树棍桥早已绝迹。

宝应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马路贯穿东西南北,一座座高桥如卧龙般横跨河面。桥的变迁,让人心潮澎湃。

宝应的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着宝应人的智慧,并给世人以美感。

本文系泽文梦笔(ID:zewenfjg)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