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逐水绿草荡栖居半世纪,探访宝应最后 [复制链接]

1#
出行居家“驻扎”渔民李金才一家逐水而居

在宝应西安丰镇与淮安市交界处,中间相隔一条大河,名叫“绿草荡”。在紧靠西安丰镇崔渡村,河边停泊着三条水泥船。船上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渔民李金才一家就住在这三条船上,他们或是当地最后“水上人家”。

水上漂的房子船上有厨房、会客室、卧室……

单单装修就花了8万多元

“这是我们的家,我们一直住在船上。”今年68岁的渔民李金才说,船看起来虽然小一些,但船上有厨房、会客室、卧室等,单单装修就花了8万多元。

李金才的水泥船,远远看去是船,但走进去,却是另一个世界,看不出和岸上的房子内布局有什么不同。

“有风扇,夏天不会太热。”李金才说,原本他们在老家有宅基地,后来习惯了打鱼为生,在船上生活,就不回去了。

这条名叫“绿草荡”的大河通向宝应湖,李金才在捕鱼季节,会划着小船到湖中捕鱼,靠卖鱼获贴补家用。

“我15岁就打鱼为生,到现在还是。”李金才说,不少渔民嫌船上生活太苦,到岸上盖房定居,他却不觉得苦,很喜欢水上漂着。

一年四季,一家人就呆在船上,想去哪里采购日用品,往往会划着一个小木舟,沿着河一直划,靠近目的地后上岸。

1

水上人家

老李15岁就一个人出来了他们水上生活了53年

15岁就在水上生活,还是一个人,李金才说,他一开始拥有的船就是一个小木船,载重量也不过半吨,每天吃喝等生活就在船上,除了靠岸卖鱼获。

“他21岁结婚,结婚没一个月,我就跟着上船了。”李金才的老伴王友玲说,长年累月和丈夫漂在湖中,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孩子也随着他们生活在船上。

那个年代,船有点小,在大运河中,和大的机帆运输船比起来,如一叶小舟,行驶中,孩子经常吓得哭。

“时间一长,长大就习惯了。”李金才说,算起来他已经在水上生活了53年,船就是他的家,水就是他的“田”。

祖辈都是渔民,属宝应射阳湖镇南塘村,李金才却将这个船之家,停泊在了西安丰镇上的“绿草荡”,就是喜欢这宽阔河面的感觉。

“我们在船上住了半个世纪,可能是这边最后的水上人家。”王友玲说,他们划着船去遍了周边水域,已很难找到像他们这样生活的渔民。

2

边上还有两艘水泥船是两个儿子的家

现在住的这艘水泥船,是年春天买的,载重30吨,花了8万多元装修,成了现在像模像样的家。

原本,他们就是水上漂着,停泊的点不固定,十多年前,他们将船固定在了扬州与淮安两地交界的这个宽阔河道上。

“河道这里有块像孤岛的地方,就是我们停靠地。”李金才说,原来的船是10吨的,他家就像岸上的居民改善住房一样,条件好了就换艘大的。李金才住了一艘船,边上还有两艘水泥船是干嘛的?王友玲笑着说:“两艘船分别是两个儿子的家”。

“他们也习惯了水上生活,也就买了两艘,挨着我们停下了。”王友玲说,他们离西安丰镇崔渡村最近,村民们早已接纳他们。

现在的船上,与岸上的生活无异,李金才老伴称,这都源自于村民的照顾,他们从远处的村上接来了自来水,还通了电,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

经常送鱼给村民吃还曾救过落水老汉

“水上漂荡,靠哪里哪里是家。”李金才说,以前靠近其他村庄,因要凌晨送鱼或啥的,村民嫌吵,他们就会换地方,换了几个地方后,才在崔渡村附近停靠至今。在船边,李金才还养了16只鸭子。西安丰镇崔渡村村民黄献文说,村民们接受了李金才一家人,他们心地善良,经常送鱼给村民们吃。

“我们生活这么方便,全靠村里照顾。”李金才说,他打鱼是手艺,靠手艺回报村民们,也是他一家的感恩方式。黄献文则称,方便他们的生活本是小事,从李金才夫妻俩救人的举动上,村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温暖。“那是年3月的事,从水里救了位老汉。”王友玲说,当时他们在西塘河捕鱼,不远处一老汉划着小木船,突然侧翻,老汉掉进水里,当时他们鱼也不捕了,划船过去,丈夫不顾寒冷跳入水中,将老汉从水底拽上了船。

当年,夫妻俩将老汉带至住的船上,煮粥喝过后,给老汉换了衣服送回家,回到家的老汉将他们的事一说,大家很感动,老汉的女儿还经常在春节之类的节日,带着水果等上门看望他们。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通讯员梁永富记者孟俭摄影永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