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甫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复制链接]

1#
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a_r9txo5y.html

01

玉林路在成都南一环和二环之间,在这条充满小资情调的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酒吧。

年,默默无闻的张靓颖曾在这里的酒吧驻唱,被制作人冯轲发现后送去参加当年的超女比赛,一战成名。

年,赵雷参加湖南卫视《歌手》挑战,一首《成都》唱哭了评委林忆莲,也唱哭了在场观众。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从此,玉林路小酒馆成了很多外地朋友来成都的打卡网红地。

玉林路小酒馆

公元年,落魄诗人杜甫在距离玉林路不远的浣花溪,修了几间茅屋。

在这个叫做草堂的地方,杜甫到达事业和创作的的巅峰。写下了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占到他全部诗作的近五分之一;官拜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这是杜甫一辈子从政道路上最大的官。

从此,成都有了一个享誉世界的打卡圣地——杜甫草堂。

小酒馆因为赵雷火了,草堂因为杜甫红了。

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情感。公元年入蜀的杜甫和年踢馆的赵雷,都对这个阴雨绵绵的城市满怀眷恋和不舍。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杜甫草堂

02

唐天宝三年(年),32岁的杜甫和43岁的李白在东都洛阳初次相遇。诗仙和诗圣一起亮相,如日月同辉、流星齐聚,引发后人无限遐想。

他们是去拜访共同好友,已经声名远扬的边塞诗人高适。这一年高适47岁,因官场失意,正赋闲在家,成天躬耕农野、饮酒赋诗。

杜甫是三人中的小弟,当时还没有诗圣的称号,仅仅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对两位前辈,杜甫毕恭毕敬。不仅年龄上有差距,名气和仕途成就也相差甚远。

和李白年少得志不同,高适和杜甫的经历有些相似,都出生小官宦之家,都屡考屡败。

二十岁第一次赴京赶考,高适就抱着:“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远大志向,一心要做公卿那样位置的大官。

长安城

唐朝的科举远没有想象中公平,没有士大夫贵族的推荐,想要成就功名比登天还难。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屡次碰壁后的高适一怒之下选择了从军去燕赵边防,跟胡人杠上了。天天在战场上搏杀,灵感如春潮澎湃。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名句让高适成了盛唐名声大震的边塞诗人,收获粉丝无数。

李白走的是另外一条线路。狂放不羁的李白写起诗来词句华丽、气势磅礴,深得高官圈子青睐。

于是李白被推荐给了皇帝,进京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很快受到打击,发现自己仅是专供唐玄宗享乐的文学侍臣。除了写几首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的诗讨杨贵妃开心外,别无他事。距离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差距太大。

李白举杯邀明月

一次酒醉后,李白居然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让杨贵妃为其研墨,自己要“斗酒诗百篇”,结果可想而知。好在玄宗没有跟穷酸文人计较太多,仅仅“赐金放还”作罢。

三个仕途失意的中年男子在洛阳相遇,大家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高适做东尽地主之谊,几哥们纵情山水间。白天狩猎吃肉,晚上喝酒狎妓,足迹遍布洛阳大街小巷、名山大川,好不潇洒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洛阳一别,三人各奔前程,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东都洛阳

03

回到长安,尚且年轻的杜甫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哪知时运依然不济。

天宝六年(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众多读书人云集京城。负责录取工作的奸相李林甫看完考卷后,向玄宗进言:“野无遗贤。”人才都已被英明的皇上招至麾下,民间哪还有什么遗漏的贤人!

知道是拍马屁的话,唐玄宗也乐意听。当年和杜甫一起参考的士子全部名落孙山。

没有考取功名,也不愿意回家,杜甫在长安当了十年“北漂”。到处投简历、寄诗作,希望哪天能够被某个高官看上,翻身农奴把歌唱。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就这样在东奔西走中耗尽了青春年华。

杜甫的呐喊(雕塑)

天宝十四年(年),杜甫终于谋得河西尉这个小官,心高气傲的杜甫拒绝了这一安排。几经交涉,朝廷最后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责是看管兵甲器杖,相当于屁股上挂了一串钥匙的高级保安。

麻雀再小也是肉,杜甫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回家看望妻儿,告诉自己成了正式公务员。谁知:“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小儿子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痛苦的杜甫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泪水长流不止。

成熟稳重的高适没有杜甫偏激,他先是投靠李林甫取得朝廷任命的封丘尉,没干多久就辞职去河西,做了哥舒翰的幕僚。那几年正是哥舒翰大红大紫的时候,高适借此步入了高层权力圈子,官越做越大。

这一步走得更为英明的是,天宝十二年(年)1月,李林甫去世,死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子孙抄家、流放。

高适及时改变从政方向,既避免了牢狱之灾,又摆脱了朝廷清算,可见官场嗅觉十分敏锐。

这期间,李白仍然做一个快乐的驴友,到处游山玩水,交朋结友,默默等待时机到来。

李白最喜欢的桃花酒

04

天宝十四年(年),安史之乱搅乱了大唐政局,也让三个好友重新聚回政治舞台。

安史之乱第二年,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叛军初起士气高昂,一举攻陷关中要隘。守城大将哥舒翰缴械投降,其余官员化作鸟散,高适也乘机溜了出来。

逃跑途中,高适碰到也在逃命的唐玄宗。

逃兵高适见到玄宗,并没有慌张。先是向唐玄宗汇报前线战况,分析潼关失守原因。然后开始称赞唐玄宗,圣上此时离开长安前往成都,是以退为进,避敌锋芒,心里全想着社稷百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圣上在,我们就可以消灭叛军,重振大唐!

唐玄宗一听心里爽了,马上封高适为谏议大夫。从潼关逃兵到谏议大夫,高适一步登天,反转惊人。

杨贵妃最爱华清池

逃亡途中,唐玄宗接受宰相房琯建议: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永王李璘为江陵(今湖北江陵)大都督。两兄弟各镇一方,共同对付叛敌。

高适不赞成这个做法,认为此举与唐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格局一样,必将导致南北拥兵对立、互相残杀。

此言一语中的,只不过这次是太子李亨占得先机,没有给永王李璘机会。

天宝十五年(年)6月14日,李亨发动马嵬兵变,处死杨国忠,逼杀杨贵妃。父子俩彻底破裂,分道扬镳。

7月12日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眼看跟着太上皇唐玄宗已经没有出路,高适马上投奔到唐肃宗李亨门下。

唐代侍女(剧照)

05

此时的李白为了躲避战乱,正在庐山隐居。仕途不顺的他已经没有任何想法,准备正式退隐江湖,不问世事。

恰好永王李璘正在招兵买马,名义上是为平定安史之乱募集人才,实则为了向李亨发起皇权之争,准备另立朝廷。李白因为江湖名气很大,自然成了永王力邀对象。

天真的李白就这样上了李璘贼船,成了永王幕僚。

唐肃宗一看阵势不对,马上宣布永王为叛逆,命永王速到蜀中觐见,但李璘没有理会。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兄弟俩先干上了。此次率军出征的正是李白故友高适,他已官拜淮南节度使。

湖北江陵冬日

永王的杂牌军不堪一击,很快溃不成军。至德二年(年),永王李璘被处死,唐肃宗在这场兄弟之战中大获全胜。

李白在逃回庐山途中被捕,判罪名“附逆作乱”,生死尽在一线间。

听说好友高适现在身居高位,李白在狱中给高适写了一首诗,难得低下高贵的头颅,拍了高适一回马屁。他称高适:“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请求念在老友面子上高抬贵手,放他一马。

面对李白的求情,高适选择了沉默。或许,是因为作为朝廷命官的高适无法给出一个让李白满意的答案。也或许,高适看不惯李白这种表面傲骨,实际上媚骨的性格。

从此,高适、李白二人形同陌路,朋友圈里再无联系。

乾元二年(年),李白在流放夜郎的路上,接到唐肃宗大赦天下的诏书,在牢狱里关了两年多的李白终获自由。

绝处逢生的他在出狱后顺长江而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年后,穷困潦倒、四处流浪的李白病死金陵,诗仙终成天仙。

夜郎古城

06

在李白出狱这一年,同样穷困潦倒的杜甫选择了入蜀,开启了他人生最后的辉煌。

杜甫和李白站队不同,本有高升机会。安史之乱时,他投奔刚刚称帝的唐肃宗,被人才稀缺的肃宗封为左拾遗。官虽不大,但隶属于谏诤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门,也算是个实权职位。

初入权力核心层,杜甫显然没有弄清官场潜规则,说话做事依然直来直去。

在罢免房琯宰相一事上,明眼人一看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门客受贿的错误不至于让房琯丢官。不明就里的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仗着自己有谏诤职责,上疏直陈:“罪细,不宜免大臣。”

唐肃宗勃然大怒,这个刚来的鸟人话这么多,贬!直接从左拾遗贬为参军,回家反省以观后效。

仕途上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就这样熄灭了,杜甫从低级官员回到了社会底层,生活再次陷入窘迫。

去秦州(今甘肃天水)投靠侄儿杜佑一段时间后,坐吃山空的杜甫只好携家人辗转甘肃成县、陕西汉中,经四川广元,最后来到天府之国——成都。

广元剑门关

07

偏安西南一隅的成都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祥和繁华如故。初到成都的杜甫惊诧于战乱中的后方大都市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即使时近寒冬腊月,街上依然绿荫葱葱、花团似锦。

杜甫决定在这“暄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地方安营扎寨,享受一下成都人的安逸生活。

适逢时任成都尹(相当于市长)兼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与杜甫算是旧识,加上老朋友高适调任彭州刺史。杜甫如愿以偿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修建起草堂寓所,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好不自在。

更让人惊喜的是宝应元年(年),草堂落成那年12月,杜甫密友严武从绵州刺史升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

严武回到成都后,很快给杜甫弄到一个头衔——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赐绯鱼袋。官虽然不大,但杜甫非常看中这个职位,常常以“杜工部”自称。从此,杜甫名片上又多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官衔。

杜甫草堂怒放的海棠花

在几个做官朋友的关照下,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繁荣安定的经济社会以及闲适安逸的生活方式,让流离失所、漂泊多年的杜甫终于安定下来,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那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把湿漉漉的成都写得活灵活现,让每一个成都人感到自豪。

永泰元年(年),也许是漂泊的游子总有一颗思乡的心,也许是因为严武突然病逝打击太大,杜甫收拾行囊,带着家人依依不舍离开成都。

大历五年(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至死也未能回到河南老家。

杜甫雕塑

后记:

杜甫在成都前后居住了六年时间,这短暂的六年是杜甫一生中最惬意、最舒适的时光。他的诗作在原有的沉郁顿挫基础上,新添了闲适清新的风格,使他的诗作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成都的热情、包容、宽厚,成都的美食、美酒、美景给了杜甫无尽的灵感,杜甫记录成都的田园山水、风物民俗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充满诗意的新元素。成都与杜甫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只是,那个至今仍然伫立在草堂门口,有着忧郁眼神的雕塑杜甫,是否会和赵雷一样怀着深深的眷恋,轻轻唱到: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如果杜甫在天有灵,听到赵雷忧郁低沉的歌声,一定会长叹一声: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