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別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城外浦家庄(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土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年方撤帐归家。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聊斋志异》共16卷,计余篇。全书的故事来源很广泛,有的是作者的亲身见闻,有的出自过去的题材,有的米自民间传说,有的为作者自己的虚构。有些故事,虽有模拟的痕迹,但作者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推陈出新,充实了这些故事的内容。《聊斋志异》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主要源于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把真实的人情和幻想的场景、奇异的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从中折射出人间的理想光彩。《聊斋志异》既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白话小说的某些长处,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愡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的毛病,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全书构思奇特,刻画细腻,语言简洁,把文言小说推向了不可企及的高度,既深刻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又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留给世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世界。对于蒲松龄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蒲松龄的故乡,淄川新来一位县官,姓乌。他年轻为官,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很不服气。有一次,他邀请一批乡绅叙饮,并要蒲松龄同去。这时蒲松龄已经年老,本不想去,后听说此人颇有オ名,心想去见一见也好,他如好来,我也好去,他如有意刁难,我也有办法对付,于是前去赴宴。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蒲松龄对:二人土上坐。蒲松龄知道这联难对,因“坐”字拆开是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不过难不倒他。当即对了下联道:一月日边明。接着乌县令又出上联:八刀分米粉。这联更难了,“八刀”相拼为分“分”和“米”再相合是“粉”,下联也势必要相拼相合。众人都望着蒲松龄,看他怎么对法。然而,蒲松龄只略一思索,不紧不慢地答道:千里重金锺。乌县令听了,也暗暗佩服蒲松龄对得好,但见没难倒他,还不罢休。他说:“这次我再出一联,对不出要罚酒三杯。”蒲松龄笑道:“如果对出又怎么样呢?”马县令说:“罚我三杯酒。”于是又出上联: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蒲松龄应声对道: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乌县令无奈,只得罚酒三杯。本来事情这样结東,也恰到好处。可偏偏乌县令负气不认输,定要压倒蒲松龄。这时,门外一个麻子佣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雪上留下一个个圆点,好像麻点。乌县令便不顾身份,即景出一上联:钉鞋踏雪变麻子。蒲松龄听了,很替那个佣人抱不平,心想:你出对难我无妨,去侮辱佣人,实不应该。既然这样,我也要替这佣人出出气了。他抬头看见乌县令年纪轻轻,身穿大狐裘,洋洋得意地自斟自饮,就随口对道:皮袄披身装畜生。蒲松龄下联一出口,满座一阵哄笑,乌县令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这时,正巧一只老鼠窜堂而过。乌县令急中生智,忙走到蒲松龄跟前说“清老先生,我再出一联给老先生对对。”随后念道:鼠无大小皆称老。蒲松龄一听就知道他不怀好意,心想,你身为县令,既然不知自爱,那我就不能给你留面子。于是他一拱手赔笑道:“乌县令,我斗胆对下联了。”这时众乡绅见他们刀来枪去,实在坐不住了,但又不好意思走掉。只见蒲松龄对道:龟有雄雌总姓乌。至此,乌县令满脸羞惭,无言以答,只好假装酒醉,拂袖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