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宝应乱针绣之美朱军成乱针绣艺术解读魅 [复制链接]

1#

朱军成乱针绣艺术解读

作者:孔繁明

朱军成,字俊存,生于年,江苏宝应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传承人、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第三批产业教授、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代表作《父亲》《母亲》《橡树林》《秋雨》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获得金奖。

工艺美术大师朱军成是鲁垛镇朱斗村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当代乱针绣行业的一个传奇。他创作的乱针绣精品和他的从业经历便是这个传奇的最好诠释。朱军成获得过为数不少的行业大奖,他创作的绣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布置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的公共场所,在文化部展览馆和南京“总统府”等处展览;他使乱针绣在扬州宝应这个小县城落地生根,并且发展成为有上千从业者的文化产业,他的许多弟子成为了乱针绣行业的能工巧匠……

乱针绣又叫正则绣,创始人杨守玉是美术教育家、画家吕凤子的得意学生。吕凤子在江苏丹阳创办了正则女子中学,聘请杨守玉为该校的绘画刺绣科教师。上世纪30年代,杨守玉受清末民初刺绣大师沈寿的仿真绣启发,创造了乱针绣。传统刺绣的技法是“密接其线,排比其针”,而乱针绣则用长短交叉的各色丝线以针代笔再现物象,凸显刺绣的本体之美。杨守玉的表哥,著名画家刘海粟评价乱针绣是“就布帛上任意为之,即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洽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

因为乱针绣耗时漫长,制作成本高,问世后的几十年间,它主要是作为政府进行国际交流时的馈赠礼品,仅为业界专业人士所知晓。而现在的乱针绣不仅走进了大众视野,还被称为与中国传统“四大名绣”齐名的“第五大名绣”,并且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近二十多年来,乱针绣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与朱军成这位关键性人物关系密切。

朱军成童年时就读的村办小学有一位擅长书画的赵怀珍教师,他使小学生朱军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高中时他又遇到了徐州画院的一位专职画家,朱军成和这位画家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书画的相关技法。后来,朱军成考上了淮阴师专美术专业,主修油画。大学毕业后,他在一所中学做了三个月的教师,正赶上全国兴办乡镇企业的时代热潮,被当地领导作为美术人才动员引进到了村办企业工作,先后负责过工艺插花、艺术玻璃、贝雕、绒画等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同时还是一位业绩显著的产品推销员。

年,朱军成在常州的一次春游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在常州工作的同学带他参观了当地的一家刺绣研究所,他当即便被那些远看酷似油画名作的乱针绣作品所深深震撼,并萌生了学习乱针绣的想法。认识了研究所的乱针绣名家叶万芳、陈竹青后,他得知研究所有一批乱针绣业务需要委托加工,朱军成便意欲在村里办一个刺绣厂。和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后,当年的10月1日,朱军成经过多方游说,动员了村里的11名姑娘,和他一起到常州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乱针绣培训学习。半年之后,由村里投资,朱军成办起了一个小刺绣厂,承接外贸订单,为日本的和服腰带绣制装饰图案。

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绩效,朱军成对老师教授的刺绣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改变了原先从深到浅层层叠加色彩的工艺,让绣制的色彩一步到位,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等色彩表现方法,不但把绣制一条腰带的工时从60天减到了20天,而且做出的腰带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相都更为出色了。他的工艺革新得到了研究所专家们的肯定和赞赏。这应该可以算作朱军成探索实践乱针绣工艺创新的开始,一路走来,他的乱针绣技艺日益精湛。

后来朱军成因故没有了制作和服腰带的订单,在停产歇业将近1年的时间里,朱军成和他的绣娘们却开始了没有市场的绣品制作,正当他有些心灰意冷准备转行的时候,常州的另一家刺绣研究所找到了朱军成,想让他承接一批绣品业务。在研究所,朱军成遇到了已经退休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得到了她的鼓励与支持,陈亚先还收下了朱军成这个弟子,系统地指导他绣制绣品,并且用大半年时间帮助朱军成对刺绣厂的绣工们进行培训。陈亚先大师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关门弟子,她把平生所学传授给朱军成,学成后的朱军成自己在宝应带徒弟办绣厂,乱针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作为重要传承人的朱军成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刺绣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它的历史已经长达多年。早期刺绣作品主要是作为生活用品的装饰之用,自宋代以来,中国的刺绣作品与绘画便有了不解之缘,时代的绘画风格更影响了刺绣的风格。乱针绣最初就是以逼真再现西方油画的形色之美为人称道,其工艺的精绝之处,就在于能运用刺绣技艺对绘画、摄影等作品进行惟妙惟肖的别样呈现。

朱军成认为要在乱针绣行业有所作为,从业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要不断从其它艺术门类吸取营养,以求触类旁通,技艺精进。身为工艺美术大师的朱军成对大师称号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他认为名至实归的行业大师首先应该是一位真正拥有精湛技艺的从业者,他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传统刺绣的形象比较平面化,重视的是装饰效果,而乱针绣多以立体感强的油画、摄影作品为底稿,这就需要刺绣者对原作的画意有充分的理解,方能选择设计适当的工艺技法,才会在作品中将刺绣的本体美与原作的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让乱针绣的光泽与丝理效果为原作添色增彩。比如以一幅油画名作为底稿,朱军成从来都不会满足于简单地再现油画原有的形与色,在忠于原作的同时,他更重视刺绣作品的二次创作,他认为体现乱针绣的本体美才是刺绣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所在。朱军成的刺绣作品在针法、绣理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作为乱针绣大师的精湛技艺,每一件得意之作都是他巧妙构思、潜心制作的结果,都凝结了他的艺术才情和智慧心力。

年,朱军成以俄罗斯风景画大师希施金的名作《橡树林》为蓝本,创作了一幅同题乱针绣作品,这幅作品后来获得了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在这幅乱针绣作品中,他根据对象的质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不同的针法,冷暖色交互运用,使暗部暗而不闷,亮处亮而不燥,在树叶、草地等物象的刻画方面也可谓“尽精微而至广大”,物体的暗部甚至比油画作品更能给人一种通透之美,一双巧手绣出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之美,展现的是油画与刺绣完美融合后更为动人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位乱针绣的工艺美术大师,在近30年的从业历程里,创新一直是朱军成的不懈追求,但他认为创新并非要抛弃传统或者简单的与众不同,创新应该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扬光大,其目的也是为了传统工艺美术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充分体现它在当代社会的艺术价值。

传统乱针绣针法主要是“交叉针”法和“井纹针”法,由于针法较单一,在绣品题材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表现厚重粗糙的质感,而在表现轻柔光滑的质感时,其效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朱军成在刺绣实践中针对不同表现对象创新了“斜纹针”、“松叶针”、“枫叶针”、“草形针”、“抛毛针”、“柳叶针”等二十多种针法,根据表现对象的质感,变换丝线交叉角度的走向,转换针法,选用不同粗细的丝线,恰当把握作品针法运用的统一与变化,使绣品整体效果既和谐统一,又丰富灵动。

在绣品的色彩运用方面,朱军成借鉴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方法,在把握作品大体色调的前提下,巧妙运用色彩的冷暖、协调、对比等原理,使绣品呈现出了既丰富又协调的色彩效果,而且比原作又多了一种丝光之美。

在绣理和丝理方面,朱军成也有所创新,他非常讲究根据作品的构思设计,利用丝线的的疏密、粗细,质地的厚薄、虚实,体现出乱针绣的工艺之美。他的作品色彩过渡自然,针法平整从容,在高超精湛的工艺中充分融入了他不同一般的艺术才情。

朱军成的创新是在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中历练而成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军成的刺绣厂是不做市场的,他主要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底稿,经常会选择一些高难度的作品来进行设计制作。即便是外来的订单,朱军成接的也多半是别人做不了的绣品。一件件刺绣新品经朱军成之手推出,不久就会被同行们纷纷仿效,并且成为了乱针绣市场的一款款主打产品。

正是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朱军成不断地超越提升,使他成为了今天业界公认的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

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当下,乱针绣同样需要面对传承与发展这样的命题。作为乱针绣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需要肩负这一份担当与责任。可以说朱军成的乱针绣从业历程一开始就走在了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上,也正是这条产业化之路,让乱针绣在他的引领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朱军成作为一位乱针绣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专业的发展高度,更在于他通过走文化艺术产业化之路,将这一门类的艺术发扬光大。近三十年来,他主办的刺绣厂和乱针绣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刺绣人才,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现如今已经成为乱针绣行业的骨干力量,现在扬州的刺绣企业老板大多出自他的门下。每年还会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乱针绣爱好者慕名来向朱军成求教,他都是无偿施教。尽管这样,朱军成还会为乱针绣后继人才的缺乏所忧虑,针对此现状,朱军成近些年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