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历史上少有能留有“贤”名的宦官,他与唐玄宗李隆基携手并进,既是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经历了安史战乱的流离失所,当得知自己侍奉一生的君王去世后,直接吐血身亡与君俱去。“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高力士是如何成为大唐最高掌权者之一的,又为什么难以阻止乱世的降临呢?
一、意外为宦,少年波澜
“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宦官不仅不是一个高贵的职业,反而因为生理缺陷和罪人的身份而遭到世间歧视。然而,宦官却又是最接近皇帝的一批人,他们甚至可以促使皇帝幽居深宫,自己通过阻截朝臣奏章等方式独掌大权。但不管怎么说,封建时期男人的最大任务是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有活不下去的穷苦人家才会自宫来谋取一线生机。不过,家族从初唐时就极其显赫的冯元一并没有享受多久的公子哥生活,就因为武周酷吏唐洛阳的诬告而惨遭家破人亡之祸,年幼的他还受到宫刑,被时任岭南招讨使的李千里献给了当时的武则天,名为力士。
已更名为力士的冯元一侍立武则天身边,因为不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之辱而冲撞他们,此二人乃是武则天的男宠,平时为非作歹惯了,又岂能容忍他们看不起的小宦官忤逆自己。在小人的诋毁下,本无过错的力士被武则天鞭打赶出,此时的他还未及而立之年,身受宫刑又无处可寻,不出意外的话,等待他的结局是饿死街头。或许是上天眷顾,力士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更幸运的是,他从养父身上学到了历事四帝都嵬然不动的经验,正是养父“忠诚谨慎”的*治智慧使得高力士的前半生受益匪浅。
高延福出自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家,察觉到武则天将不久于人世的他坚信武周将会再次改回李唐,为了让自己免于清算,高延福精心培育刚被逐出宫的高力士,打算让义子投身下一位李唐皇帝。有了义父的帮助,高力士重新得到武则天的青睐,“能传诏敕,授宫闱丞”,不过高力士却物色了一位更有本领的主人——李隆基。圣历二年(),李隆基与诸兄弟再次出阁,高力士在此之后开始跟随李隆基,与之一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夺权旅程。
二、简在帝心,日渐尊宠
被逐出宫门而差点惨死街头的经历让高力士放下了心中的高傲,他开始全力尽心辅佐李隆基。景龙四年(),唐中宗李显不问*事,韦皇后想要做第二个武则天的野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进京述职的李隆基一直在暗中蓄积力量,且等到了中宗身死。“公实勇进,提剑而起”,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决定先发制人,诛杀韦后及其*羽。本与武三思有旧的高力士不仅及时向李隆基通风报信,还在*变时仗剑侍立在李隆基左右,不离寸步护卫这位未来君王的安危。唐隆*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高力士因功被封为太子太保,入太子内坊局,并逐步升迁为朝散大夫、内给事。
人的野心是不断膨胀的,昔日为扳倒韦皇后而结成盟友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却因为争权而分裂,哪怕睿宗先一步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也无法阻止两人的矛盾。韦皇后与武三思作乱,早早投奔他们的高力士却先一步将其阴谋告知李隆基,因为他知道武三思不可能成为大唐之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势同水火,就连亲近太子的宰相姚崇、宋璟都被外放了,甚至还传出了太平公主要*杀太子的消息。是高力士严格监管李隆基的饮食,不惜以身试*,使得李隆基再次躲过暗算。等到李隆基践祚登宝,高力士得以破格高升,担任右监门卫将*,执掌内侍省事务。
三、祸从己出,不忘君恩
“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门施棨戟”,宦官手掌实权者数不胜数,甚至还出现了杨思勖这样地位超过了高力士的,但始终无人能动摇高力士在玄宗的心里地位。玄宗认为“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朝中群臣更是无人质疑由高力士实际掌权,这是为何?一是高力士本人聪慧有加,处理*事是一把好手,加上其不骄不躁,决断公允,劝谏也是恰到好处,“近无闲言,远无横议”,使得唐玄宗逐渐将荒废*事,而由高力士自行裁决。二是高力士还会悄无声息地培养逐渐的*羽,有所记载的有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等人,皆因奉承高力士而获得高位。
前半生小心谨慎的高力士却在人生的最顶峰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默许了三个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的胡作非为,使得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开元盛世下,大唐承平日久,高力士的乖巧谨慎和与人为善使得他屹立不倒。然而患难见真情,当盛世的繁荣假象被无情揭穿后,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窜到了成都,高力士不忘旧恩,亦随之,还与禁*龙武大将*陈玄礼在马嵬坡逼迫杨贵妃自缢。
可惜,高力士与禁*谋划杀害了为祸一时的杨国忠,却难以终结安史之乱,更难阻止太子李亨的“谋权篡位”。因为害怕李隆基复位,在肃宗李亨的默许下,宦官李辅国对唐玄宗步步紧逼,高力士不仅无力阻止,自己还被流放到黔中道,哪成想,这唯一一次与唐玄宗的分别竟成了永别。宝应元年(),唐代宗登基大赦,高力士久不曾得知玄宗的消息,恨不得能够飞到长安去,可还没有走多远,便得知玄宗早已去世的消息,一时悲从中来,“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为唐玄宗尽忠一生,高力士的这份忠臣义节自然是值得赞赏的,若是将大唐由盛转衰的错误强压在高力士一个人的身上,那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哪怕再小心谨慎,高力士还是犯错了,当“举人不察”的错误被叛贼们膨胀的野心给无限放大,无力阻止的高力士自然就得背这个锅。不过,无论是辅*能宦的美名,还是败亡黑手的指责,想必高力士都不会过多在意,将身心尽献给玄宗的他没有遭到君王的背叛,最终也选择了以死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