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太监,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坏!第二印象就是两个字——很坏!第三印象——还是坏!当然,历史上的赵高、魏忠贤、刘瑾、李莲英这些死坏死坏的大太监确实对得起“坏”的名声,指鹿为马、横征暴敛、残害忠良这些坏事当真没少干,说是罄竹难书,也算没怎么冤枉他们。
不过,在众多登上历史舞台的太监中,还是出了那么几个“异类”,还是有人“出淤泥而不染”的,不仅不坏,甚至还值得我们点赞打CALL!
泽被万世的发明家:蔡伦
蔡伦((?—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当了太监,后来又因为有功于太后,升为了中常侍。
蔡伦本出生于铁匠世家,他曾经在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学习《论语》和《周礼》。年幼的蔡伦在这段学习时光中不仅变得满腹经纶,还对养蚕、冶炼、铸造、种麻等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蔡伦在负责监管宫中各项器物的生产与制造时,开始着手改进造纸术。经过反复试验,蔡伦终于用破布、麻绳、渔网等废料制作成了一种坚韧又轻薄的纸。元兴元年(公元年),蔡伦奏报朝廷,向汉和帝呈献了这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造纸术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最终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
很多人知道高力士这个人,估计是从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生死爱恋的影视剧中认识的。事实上,这个人可不简单。
高力士(年—年),本名冯元一,祖籍潘州。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赏识,开始“出道”。唐玄宗时期,由于曾助玄宗平定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变,高力士的江湖地位达到了顶点——太子称呼他为“兄”,王公大臣称呼他为“翁”,驸马们全都称呼他为“爷”。可以说,除了玄宗皇帝,没人敢不拿正眼看待高力士。
虽然位高权重,但高力士却没有胡作非为,而是用自己的*治智慧和过人才华,积极辅佐玄宗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改革,为开创彪炳千古的“开元盛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高力士一生对唐玄宗李隆基忠心耿耿。宝应元年(年)三月,在得知玄宗皇帝驾崩后,高力士深受打击,竟悲伤吐血而亡,随他侍奉了一辈子的主子而去了。死后,他被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被后世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15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年),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后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
郑和少年时就服侍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朱棣起兵造反后,郑和也跟着主子南征北战,一路上砍了不少人,也学了不少*事、航海的本事,并立了不少战功。朱棣荣登大宝后,郑和因战功被封为内官监太监。
永乐三年(年),朱棣任命郑和作为正使航海西洋。虽然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初心现在史学界尚有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和六下西洋,客观上解决或缓解了明朝与东南亚各国的矛盾,既为明朝开创了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也播散了璀璨华夏文明的种子。
郑和在一次次与狂风巨浪的搏斗中,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到了最高峰,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15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当之无愧。
生前忠厚死后入皇陵:王承恩
王承恩影视剧里的剧照
王承恩(?—年)出生在河北邢台白岸村的一户农家,自幼父母双亡,被人给卖到了皇宫里当太监。老实忠厚的王承恩被魏忠贤看中了,派他到崇祯皇帝身边,监视崇祯皇帝的一举一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直的王承恩越来越讨厌自己“卧底”的身份,终于有一天向崇祯皇帝坦白了一切,并帮助崇祯皇帝收集了魏忠贤的种种罪证,最终协助崇祯皇帝除掉了魏忠贤一*。
年春,李自成率领他的农民起义*向北京城发起了进攻。平时牛逼哄哄的明*将领大多弃城投降或者直接逃跑,可怜的崇祯皇帝身边居然无人可用。于是,王承恩被崇祯任命为提督,负责守卫北京城。
3月19日,战败城陷后,崇祯本想找文武大臣商量对策,但发现偌大的大殿竟空空如也,只有王承恩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殿内默默陪着他。崇祯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自缢后,王承恩对着主子的尸身磕了几个头,毅然决然地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上吊而死,成了陪伴主子走到生命最后的最后一人。
清*入关后,顺治皇帝感念其忠,特意把王承恩葬在崇祯的旁边,为其修坟立碑。康熙帝登基后,曾专门祭拜王承恩,并下旨为其立传。